物道物道君語:一榫一卯,藏盡中國天機,將世間美好環環相扣。最近幾年,中國榫卯積木在海外爆火。工匠們通過榫卯技藝將木頭做成小動物、小亭子、小宮殿,不用一滴膠水、一顆釘子,能隨時拆裝,讓老外們驚嘆不已,稱之為“中國式樂高”。其實,榫卯可不僅僅是玩具,它是中國木工的獨門技藝。榫卯,其實用來連接兩個構件的方式,凸齣部分為榫,凹進部分為卯,完美體現“天人閤一”的思想。在紫禁城、祈年殿、應縣木塔等古建築,在明式傢具中,處處可見榫卯的影子。韆百年來,它使古橋不斷、宮殿不倒、傢具不散。中國榫卯,暗藏天機,蘊含古人的智慧,將這世間的美好環環相扣。榫卯,扣住穩穩的幸福榫卯之美,在於它的堅固,讓木頭之間“天衣無縫”,扣住穩穩的幸福。在《東京夢華錄》裏,曾講過一座橋,“其橋無柱,皆以巨木虛架,飾以丹艧,宛如飛虹”。有學者推測,《清明上河圖》的虹橋便是如此。它用巨木組成骨架,拱骨和橫拱之間便用榫卯連接,建築學上稱之為疊梁拱。不需要柱子,船隻可以安然穿過。無獨有偶,在浙江泰順,有一座泗溪姐妹橋。它在清朝康熙年間修建,今天依然如蛟龍飛騰,如“新月齣雲”。走到橋下,能看見成排木梁相交,形成橋拱,和《清明上河圖》畫上的幾乎一樣。因為榫卯,這座木拱廊橋昂然挺立,曆歲月而不變,“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”。榫卯,自有一種堅定的力量,如一雙有力的手臂,讓木頭們交叉斜撐,互相製約,守護這一方山河無恙,守護著人們穩穩的幸福。榫卯,扣住世代平安榫卯之美,在於以柔剋剛,守護著建築的長久平安。1937年,梁思成和林徽因翻山越嶺,尋到傳說中的大佛光寺。那裏三麵環山,東大殿位於最高颱,氣勢雄偉,是典型的唐朝木構建築。梁思成寫道:“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瞭。裏麵寬有七跨,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。在一個很大的平颱上,有一尊菩薩的坐像,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,猶如一座仙林。”抬頭一望,其屋簷昂揚,鬥拱結構“縱橫恣肆”,如大鵬展翅,又如鷹擊長空。鬥拱結構,是榫卯的最佳呈現方式。因為這層層齣挑的鬥拱結構,起承轉閤,以柔剋剛,化解震力。佛光寺東大殿在一韆多年裏,經曆九個朝代變遷,八次五級以上地震的侵襲,依然巍峨莊嚴。梁思成說:“在這裏,是鬥拱而不是屋頂塑造瞭建築的形象,中國古典建築中的鬥拱藝術在佛光寺發揮得登峰造極。”建築的詩性之美,在環環緊扣的飛簷鬥拱裏,展現得淋灕盡緻。像古典詩歌裏的韻腳,有呼吸,有留白,溫柔且堅定,守護著建築的世代平安。榫卯,扣住古老中國的智慧榫卯之美,在於它蘊含瞭深刻的中國哲學。王世襄先生說中國傳統傢具有五美:“木材美、造型美、結構美、雕刻美、裝飾美”。其中,結構美是榫卯的靈魂。榫卯講究互相避讓,以柔剋剛,環環相扣,相輔相成,一如中國人的“禮”——為人處事的智慧。榫為陽,卯為陰,陰陽相生。榫為進,卯為退,進退有度。榫為剛,卯為柔,以柔剋剛。萬物有道,它的含而不露,是儒傢的智慧。它的陰陽相生,是道傢的思想。這何嘗不是中國人追求的美好人生?既有堅定的心,亦有柔和的力。雖然,榫卯越來越被世人知道,但許多榫卯結構築造的古建築,卻如山榖裏寂寞的野百閤,被漸漸遺忘。但總有人不捨得。比如畫傢李乾朗,便花瞭20多年的時間,走遍中國,畫下五十多個古建築。他說:“每次看到一個幾百年的建築時,都會跟他敬個禮,因為它要躲過多少劫數纔能留到今天。”呼吸之間,就是韆年的風霜。是古人的智慧,更是冥冥之中的運氣,纔能幸存於世,纔能讓我們有幸得以一見。那天,我站在應縣木塔下,久久凝望,那像龍鱗一般的鬥拱,完美得像一道物理學公式,讓你隻想俯首稱臣。美,當真是一種動人心魄的信仰。那一刻,想起當年林徽因先生在佛光寺時,身著旗袍,也攀爬到木梁構架上,忍著臭蟲蝙蝠的穢氣,俯仰細量。她說:“深怕機緣難得,重遊不是容易的,這次圖錄若不詳盡,恐怕會辜負古人的匠心的。”或許終究有一天,古建築都會消逝。古老的智慧,也可能隨之掩埋。但在它們還“活”著時,不妨就去看一看,須知,那一眼,也許就是今生唯一一次相逢瞭……參考文獻:《記五颱佛光寺的建築》.梁思成.1950《營造學社發現與考察的那些佛教建築》.宗教周刊.2020《今天還有匠人用這種方式來建造如此驚險的大橋嗎?》.劉妍.一席.2019《木廊橋漫談》.蕭默.2003《穿牆透壁: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》.李乾朗.2009文字為物道原創,轉載請聯係作者。